您好,欢迎进入包头铂瓷空间设计装饰公司
企业微博   |  企业微信       网站地图
0472-6217440
服务热线:0472-6217440
栏目: 装修百科知识-》材料-》家居空间应该如何防潮

家居空间应该如何防潮

每年的冬天,我们就会感到空气是湿润的,空气中还弥漫着潮气。有时候情况会更加严重,家具和衣物都易受潮发霉。那么室内家居应该怎样保持干爽不发霉呢?在这里装修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家居防潮小窍门。
墙壁的防潮
刷涂料的墙壁:潮湿的季节,涂料容易发霉、变黑、变臭、起层。表现为油漆起泡、发霉变色,霉菌也会使墙面长霉甚至使涂膜脱落。
如果墙壁若已出现霉斑,可用漂白水与清水按1:3的比例混合,用抹布蘸取擦拭墙面;再以清水洗净,墙面干燥后刷上防霉漆,能长时间防潮。另外,市面上还有一种家用的便捷型防水修复剂,只需向受潮的墙与地面的缝隙喷一下就可以了,操作十分简单。
墙纸:墙面贴的壁纸由于受潮,容易出现大面积霉点或翘边、起泡等现象,使原来漂亮的壁纸变得惨不忍睹。
将酒精与水按1:1的比例混合,用软布蘸取擦拭,如果受潮比较严重,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。如果PVC胶面墙纸表面有污渍,可以用湿毛巾加清洗剂轻轻擦洗;如果是无纺布、绒面壁布、金箔壁纸和纯纸,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触摸,如有灰尘可用鸡毛掸子清扫,如有污渍,可用干净的毛巾蘸取专业的去污液轻轻擦除。
家具不同的材料防潮方法
皮质类家具:皮质家具的皮革回潮后会遇冷变硬,在一些不通风的表面还会出现霉点,甚至导致变形或有色皮面褪色。每次除尘后,在皮革表面抹上保养专用的貂油、绵羊油、皮革油等,并用软干布擦去表面湿气。如果有霉点,可用除霉剂清除后再涂上皮革保养油;真皮沙发可适当放一些干燥剂来保持干燥。
实木类家具:实木类家具受潮后容易变形、膨胀,可以用保护蜡或专门的清洁剂均匀涂在家具表面,然后轻轻擦拭,能保持其光泽并防潮;如果人造板家具封边不好或者受潮,会造成家具板膨胀损坏,可在容易吸水的家具腿下面加装防水垫;靠近外墙和卫生间墙面的家具,要留好通风距离。
金属类家具:金属扶手或支脚发生锈蚀,尤其是铁制家具,表面容易褪色并出现斑点,最好用干燥的抹布进行清洁;若出现锈蚀,可用洗碗布或旧牙刷蘸防锈剂刷除,之后再用干布擦亮;铁制家具发现有锈斑应及时补漆,如发现表面有结露应及时用干布擦拭,防止锈蚀。
藤制家具:藤制家具能吸纳一定量的水分,但是如果水分吸附过量,家具的结构就会变得松散。藤条缝隙间容易发霉和滋生霉菌,因此要经常清洗,并且做好通风,但清洗后不要在烈日下暴晒,防止其变形或断裂。
生活中的天然除湿剂
苏打粉:厨房里的苏打粉可以吸收湿气,结块后可用来当清洁剂,刷洗浴缸、洗手台、脸盆等,去油去污兼防霉,效果很好。
咖啡渣:咖啡渣兼具吸湿除臭的双重效果,将其放进纱布袋、丝袜或棉袜中,就是方便实用的小型除湿包。
砂糖:炒适量的砂糖,再装入纸袋,放在潮湿处,吸潮效果也很不错。
洗衣粉:将洗衣粉倒入用完的除湿盒中,在塑料膜上戳几个小洞,放在任何需要除湿的角落。洗衣粉吸饱水分结块后可拿去清洗衣物,一点儿也不浪费。
蜡烛:如果觉得居室太潮湿,点蜡烛也能起到降低居室空气湿度的作用,蜡烛燃烧时使水汽无法凝结,从而减轻室内湿度。另外,如果家里已经出现霉味的话,可以选用含天然植物香氛精油的香薰蜡烛,既能干燥空气,又可以去除房间里的霉味。
木炭、竹炭:木炭、竹炭表面的空隙可以吸附水汽,还有除臭效果,适合小面积的除湿,而且可晒干重复使用,不污染环境。其中,备长炭是非常好用的防潮品,通过其多孔质的特性来吸附异味,释放负离子,改善各类壁橱潮湿发霉的情况。
防潮小工具
除湿剂:用于局部除湿,可以放在壁柜、衣柜、鞋柜乃至钢琴内除湿,只需将吸湿盒拆去包装放入其中即可。
吸湿盒:这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吸湿用品,一般由氯化钙颗粒作为主要成分,大部分产品还添加了香精成分,所以集除湿、芳香、抗霉、除臭等功能于一体,多用于衣柜、鞋柜的吸湿。
吸湿包:吸湿包的原理与吸湿盒相似,但填充物以吸水树脂为主,吸收了水分后就变成果冻状,不易散成碎末。使用范围广泛,除衣物外,皮具、相机、钢琴、电脑等物品都可以用它除湿,在密闭的空间里吸湿效果更佳。
石灰:是简单有效的吸潮剂。1公斤生石灰能吸附空气中大约0.3公斤水分。将石灰盛在木箱或纸箱内,放到衣柜下面或屋角。室内干燥时可以盖上盖,潮湿时再打开。
防霉防虫剂:在选择防虫剂时可选择既能防虫又能防霉、具有干燥作用的防虫剂,方便实用。
选购指南:很多吸湿盒、吸湿包等看上去体积差不多,但价格却差一大截,这时就要认真看一下产品成分。吸湿产品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氯化钙或吸水树脂,其含量直接影响可吸水分的多少,因此在购买时一定要留意包装上注明的氯化钙或吸水树脂的含量、可吸水分的毫升、适用的空间大小,选购适合自己的家居吸湿用品。
特别注意:氯化钙等化学物品都有毒,这些产品都应该放在儿童不容易接触的地方,以防被误食。